2018年6月11日,院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漁業生態環境研究組在環境科學領域國際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在線發表了鄰苯二甲酸酯類污染物對魚類毒性機制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PAEs)是重要的塑化劑,廣泛用于醫藥、食品、兒童玩具等領域。近年來環境監測結果表明,PAEs在我國漁業水域中檢出濃度較高,而漁業水域尚未針對該類污染物制定標準限量,因此環境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類污染物對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急需重視。課題組以斑馬魚胚胎為研究模型,研究了短期水源性PAEs(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暴露對水生生物的發育影響,同時結合多組學手段,探究PAEs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的分子機制。研究結果發現50 μg/L 的DEHP和DBP可導致的斑馬魚胚胎體長下降,卵黃囊吸收異常和免疫反應(免疫蛋白和基因的上調)。蛋白質組學和轉錄組學結果均表明DEHP和DBP的主要作用途徑為干擾胚胎脂類代謝和骨骼發育等通路。脂質組學檢測發現DEHP和DBP可顯著抑制胚胎主要脂類(脂肪酸,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和膽固醇)水平,該結果與蛋白質組、轉錄組結果相一致。另外,250 μg/L的DEHP和DBP會顯著影響胚胎激素(17-β雌二醇和甲狀腺素T3、T4)水平和激素合成相關基因表達量。以上成果有助于理解鄰苯二甲酸酯類污染物對水生生物早期生命階段的危害和致毒原理,對鄰苯二甲酸酯類污染物的防控和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研究論文題目為“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phthalate-induced developmental effects”(Environ. Pollut. 2018, 241, 674-683)。《Environmental Pollution》為環境科學一區TOP雜志,影響因子5.099。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資環中心的穆希巖助理研究員,資環中心的李應仁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此項工作依托于院本級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鄰苯二甲酸酯類污染物對斑馬魚的毒性效應及作用機制研究”(2016C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