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外形類似海豚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魚龍可能擁有特化的鰭,可以通過降低環境噪音悄無聲息地接近獵物。這些發現或許能通過對這種鰭的仿生工程技術,為減輕現代噪音污染提供啟示。
科學家在7月16日出版的《自然》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魚龍是一類成功從陸地過渡到海洋環境的爬行動物。在此過程中,它們的身體結構從類似爬行動物的形態轉變為更像鯊魚或海豚。但過去對魚龍軟組織解剖結構的見解主要基于身體輪廓而非化石證據。
在這項研究中,瑞典隆德大學的John Lindgren和同事發現了一種名為Temnodontosaurus的魚龍的獨特前鰭化石證據,它生活在大約1.83億至1.81億年前。這一鰭化石來自德國西南部普林斯巴赫期及圖阿爾期波西多尼亞頁巖,長約1米,呈翼狀,邊緣鋸齒狀,末端靈活。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魚龍在捕獵中會使用鰭。通過電腦流體動力模擬,作者認為,在昏暗的海洋環境中,鰭上的鋸齒結構或能幫助魚龍在捕獵時減少噪音。
研究人員提出,聽覺一直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感覺器官,而如今這一感官被人類活動所干擾,如船只活動、軍事聲吶等。他們認為,這種魚龍鰭的鋸齒和表面質地,或可為減少海洋噪音污染提供路徑。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27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