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日報》消息,科學家通過對納拉干海灣和鄰近的羅得島近海域過去50年中每周一次的拖網捕魚數據進行分析分現,該地區的物種構成出現了變化。科學家們初步認定這是解釋全球變暖造成的后果。
羅得島大學海洋研究所的教授杰里米·科利(Jeremy Collie)認為:海洋魚群的生物構成日漸改變,主要表現有:脊椎動物(魚)減少而無脊椎動物(龍蝦、螃蟹、魷魚)增多,深海動物―主要是生活在海底減少而主要生存在海面的浮游動物增多。同時個體較小,適合暖水域的物種規模增大,相對來講個體較大,適合冷水域的物種減少。
“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的模式已經在其他的生態系統中出現,包括喬治海岸的淺海以及其他大陸架生態系統,但是相對來講,我們的研究是獨特的,我們可以的證明這種變化。這種模式在全世界的河口生態系統也或許有出現的可能性,但是除我們研究的這個地區之外,再也找到象我們這樣的資料。”科利說道。由科利和其羅得島大學的同事安東尼·伍德(Anthony Wood),佩里·杰弗瑞(Perry Jeffries)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加拿大《魚類和水棲動物研究》學術雜志的7月刊上。
由羅得島大學于1959年開始的每周拖網捕魚調查一直持續到現在,所得的數據是世界上最久遠的可行的魚類構成資料。這一調查共計記錄了130多種物種,雖然科學界僅僅只是關注其中最多的25個物種,但他們已經占據了所有收集的物種總數的96%。科利認為雖然很多變化都是緩慢進行,但是在1980至1981年間,當深海物種如冬季比目魚和銀鱈魚減少,而浮游類如黃魚和青魚增多時,當地海洋生物構成發生了突如其來的改變。“我們認為是由于食物鏈的改變從而導致水域生產力的消耗和下降。”科利解釋說,“越來越多的浮游植物被浮游動物吞噬,而浮游魚類又以浮游動物為生,而不是像原來浮游植物沉至海底被海底魚類所消滅。這與從海底到海面的循環恰好是相反的。”科利還注意到龍蝦和螃蟹數量增大是因為它們很好的利用了被海底生存魚類所遺棄的棲息地。
總而言之,研究者發現幾種魚類數量大量增加。比如黃魚和青魚,已經增加了100倍,而青鱸卻下降了1000倍。研究者同時也發現雖然每次用拖網捕魚所得的魚的總量增加了,并在1990年代達到高峰,但是魚的個體卻縮小了。“我們現在雖然捕到了更多的魚,但同時我們捕到的卻是個體變小的魚。”科利這樣說道,“這一事實與這里的魚類適宜生存的溫度的改變是一致的。與我們最初進行研究不同的是,這里的魚群現在主要是適合暖水域的魚類,而生活在暖水域的魚類的個體相對較小。”
科利同時也說捕魚業也可能是魚類個體變小的一個原因,因為捕魚捕獲的主要是個體較大的魚類,從而留下的都是個體較小的魚。但是,他相信氣候是最具影響的因素,自1959年逾來,布置拖網的區域的表面海水溫已經升高了2攝氏度,而被捕捉的魚類的生存適宜溫度同樣的也增加了2攝氏度。“這似乎應該就是全球變暖的最直接的證據,我們很難找到別的解釋”這一物種構成的改變與冬季北大西洋擺動指數、葉綠素濃縮也有著關聯,后兩者與海洋氣候變暖關系密切。
對于納拉干海灣來講,這些改變究竟意味著什么?
“我們最終的結果是納拉干海灣將很快與其南部德特拉華海灣、 切薩皮克海灣一樣,所以納拉干海灣將要經歷現在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這里的海域將變得越來越溫暖,從而吸引更多的南方物種,如青龍蝦。以前,這些物種在這那種條件下是不能生存的,它們可以在這里完成生命的每一個階段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