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游大洋的活動漁場
2008-09-24 00:00:00 來源:
日前,美國研究者宣稱,活動型水產養殖籠的開發已獲得初步成功。這種由海浪驅動的巨型養殖籠相當于深海中的一個自治漁場,魚類可以在海中自行覓食,從而減輕了近海岸的環境負擔。另外,GPS系統亦可降低養殖籠與船只相撞的風險。當魚長大之后,養殖籠還會自動回到原來的港口。 如今,水產養殖業正在重蹈農耕業的覆轍:當大自然再也無法滿足人類所需時,人工漁場便開始侵蝕每一寸海岸線。然而,和其他所有的單一生物群落一樣,在狹小空間內養殖大量魚類必將破壞生態平衡,這種無休止的人為擴張無異于竭澤而漁。 鑒于日益嚴峻的現實,美國研究人員正致力于開發一種可以獨立運作的浮動養魚場。這種安裝了水下引擎的巨大球形漁籠可以自行環游海洋,同時頂部的螺旋槳可不斷向籠內輸送新鮮的海水,從而避免陳水的過度使用,進一步提高魚類養殖密度。不僅如此,這種養殖系統甚至可以抵御風暴的侵襲。據美國研究人員報告,在波多黎各(Puerto Rico)沿海進行的第一批試驗已取得了成功。根據計劃,將來魚長大之后,漁籠可借助GPS導航系統自動回到業主身邊。 這個名為Aquapod的球形漁籠主要由聚乙烯和玻璃纖維制成,這種特殊的材質可提供較強的浮力,降低驅動能耗,其強度亦足以抵御肉食魚的襲擊。麻省理工劍橋技術學院的離岸水產養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克利夫高迪(Cliff Goudey)指出,實驗證明,活動水產養殖籠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高迪的研究小組為直徑達19米的Aquapod安裝了兩只功率為5.5馬力的大型水下螺旋槳發動機。它通過電纜與水面上的柴油發電機相連,以每秒30厘米的速度輕松靈活地漂移著。目前樣機已在波多黎各的庫萊布拉(Culebra)水域投入使用,主要用于養殖snapperfarm公司的鱸魚(也稱軍曹魚)。 接下來,高迪的研究小組還將為活動漁場安裝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和路線規劃軟件裝備。這樣一來,若是遭遇洋流或強風暴,漁籠便可自動調節航向。研究小組還計劃利用太陽能或海浪能之類的可再生能源為漁籠驅動。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魚、蟹和貝類由商業漁場提供。它們多分布于湖海沿岸,由于使用大量的高濃度飼料、雌激素或農藥而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即使是污染物較少的漁場也會在狹小的水域內飼養過量的魚類。僅就經濟效益而言,漁場使用的大型養殖籠須耗費大量能源和資金。這使得更多的水產公司開始將目光投向活動漁場,其經濟效益亦成為人們考察的重點。
上一條:埃塞政府將著力發展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