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調研了解到,全球針對外大陸架、公海和國際海底等區域海洋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時,我國漁業勞動力與捕撈能力大范圍轉移的剛性需求越來越強。專家建議,我國政府應該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完善或出臺相關法規和政策,推動沿海漁業大省有序向海外延伸,加快拓展“藍色基地”,以滿足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對海洋資源的巨大需求。
建設海外“藍色基地”刻不容緩
近年來,我國近海漁業資源日益枯竭。本刊記者在威海靖海集團有限公司采訪了解到,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占用了大量的沿海灘涂和淺海水域,致使從事海水養殖業的沿海漁民喪失了不少養殖水面,造成大量的養殖漁民失海失業。另外由于海岸工程的大量建設,陸源污染加劇,造成了海洋環境的日趨惡化,海洋資源日益減少,從而導致捕撈業的全面不景氣。由于全國漁船規模的急劇擴張,捕撈強度的迅速增大,科技管理的嚴重滯后,漁業生產的酷捕濫采,作業形式的竭澤而漁,使海洋漁業資源嚴重衰退。
同時,我國漁業捕撈能力和勞動力閑置的趨勢不斷加劇。靖海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山東省壓減報廢捕撈漁船,大量漁民將從海洋捕撈中轉移出來從事其他行業,再加上“三無”(無地、無業、無保障)農民大量涌入漁業行業,與漁民爭奪飯碗,從而衍生出大量的失?!叭裏o”(無海、無業、無保障)漁民。失海漁民討說法、爭資源、搶海域引起的打架斗毆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引發大量社會問題。
山東省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譚曉嵐向《瞭望》新聞周刊指出,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對外有關漁業協定的簽訂,更是雪上加霜,使國內的傳統作業漁場大幅度縮小。如山東傳統作業漁場面積縮減了50%以上,海洋捕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專家指出,在發達國家對海洋資源爭奪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以山東半島為代表的藍色經濟區的建設應著眼全球,最大限度地向海外延伸。加快建設海外“藍色基地”,充分利用我國在海洋開發方面的成熟經驗和技術,利用海外土地、資源、勞力,發展“藍色經濟”。
據山東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長李乃勝介紹,目前不少國家都把海洋資源作為本國的戰略性資源來開發儲備。特別是漁業、能源、海底礦產資源爭奪激烈;同時,外大陸架的劃界、公海和國際海底,各種資源的爭奪已在全球范圍內展開。
海外藍色產業鏈建設亟待加強
有關海洋專家指出,從理論上推測,在合理開發的前提下,海洋漁業資源可以為300億人提供營養來源,而現在人類開發利用的只是其中較少一部分。比如,魷魚資源目前已探明在大洋儲量為2億噸左右,年可捕撈量2000萬噸,而目前只開發捕撈5%左右;磷蝦儲量2億噸,目前只捕撈100萬噸左右。其他可利用資源如藻類、貝類、海洋性食品資源等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所以,合理開發利用大洋性資源,可以有效地保護我國近海、淺海資源,也可減輕陸地資源開發的壓力。
目前,我國多家企業開始到海外開發海洋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近90家企業從事遠洋漁業,共擁有近2000艘遠洋漁船,分布在30多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經批準)和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公海作業,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繁榮國家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在國家的國際政治地位、漁業外交活動、海洋權益爭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但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由于缺少海外基地、產業鏈不完整,導致一些企業海外拓展受阻。威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曾于2001年在莫桑比克建立了一個養蝦基地,一度在歐盟銷售良好。但由于缺少飼料配套環節,只能從國內采購餌料,成本很高,導致養殖基地虧損。
本刊記者在靖海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這個公司擁有遠洋魷魚釣船14艘,金槍魚釣船9艘。但靖海公司介紹,目前與他們一樣的眾多遠洋漁業公司在海外都面臨著魚貨銷售難度大、遠洋捕撈成本過高、綜合補給沒有保障、漁業外交維權困難等。
一些遠洋漁業企業反映,我國迫切需要建立海外漁業綜合服務基地。由單一的捕撈養殖生產向產業化轉變,建立集捕撈技術、精深加工、市場開拓及養殖業的餌料生產、品種繁育等一系列元素為一體的生產加工銷售補給綜合基地。
以“和諧海洋”建設“藍色基地”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宣布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100多個國家對大陸架外部界限采取了各取所需的態度,致使海域劃界糾紛迭起,雙邊矛盾和多邊矛盾不斷產生,其本質還是對海洋資源的爭奪。面對日趨激烈的海洋資源爭奪,當樹立“資源優先”的理念,在矛盾和爭議中加快國際公共海洋資源的開發,將和諧海洋的理念引入“藍色基地”建設,最大限度地擁有海洋資源,正成為當務之急。
“在發展海外漁業時,應建立海外環境友好型漁業。”有關專家向《瞭望》新聞周刊介紹,國際社會形成了一套關于公海的制度,捕魚制度就是其中一項。它規定各國都有權在公海中捕魚,但在捕魚中應遵守相關條約的協定,承擔在魚種、數量、方法、區域等方面的義務。也就是說,在公海里也不是毫無節制地酷捕濫采,是有一定的定量限制的。所有國家,特別是沿海國和在某區域捕魚的國家,必須與其他國家合作實施養護措施,才能與當地國家一起共建“環境友好型漁業”,避免某些國家的捕鯨船隊和金槍魚船隊掠奪性的負面形象。
威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介紹,他們在莫桑比克的對蝦養殖項目目前雖然虧損,但這個項目是當地最大的外資投資項目,吸納了當地1000多勞動力實現就業,蝦場建成后,項目所在的鎮第一次通了電,帶動起來了當地的一個小的水產品市場。莫桑比克總理和漁業部長都來參觀過這個項目,成為中國友好形象的展示,同時為我國漁業及其他產業進入這個國家打下了良好基礎。
構建與當地文化習俗法律相適應的“藍色文化”,應作為海外“藍色基地”建設的重要支點。據威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介紹,對蝦養殖基地剛剛運轉時,由于對當地習俗和法律環境不了解,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目前已基本融入了當地文化。通過這個項目加深了對莫桑比克經濟制度、市場規律的了解。利用水產養殖產生良好的影響,做大了在當地的工程承包業務。(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