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崗站協同行動,通過舉辦研討會、開展專題調研等方式,為安徽蝦蟹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力,推動當地產業向智能化、精細化、高質量方向邁進。

在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大學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與灣沚區農業農村局聯合主辦了小龍蝦高效智能養殖研討會。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曹煜成率隊參會。研討會以專題報告、技術演示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形式,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小龍蝦養殖各環節的應用路徑,為傳統水產養殖轉型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曹煜成強調,產業智能化需培育新型養殖主體,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推動多方聯動,讓智能養殖技術扎根田間塘頭,助力灣沚區乃至全國小龍蝦產業向精準高效發展。
研討會后,曹煜成一行來到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合肥綜合試驗站服務點宣州區水陽鎮調研幼蟹產業情況,宣城市宣州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文彬陪同調研。宣州區是合肥綜合試驗站5個示范縣(區)之一,該地中華絨螯蟹產業發展是整個安徽省中華絨螯蟹全產業鏈發展的“縮影”。曹煜成提出,要圍繞中華絨螯蟹全產業鏈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宣州模式”,提升產業品牌與影響,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隨后,調研組走訪青陽縣蓉城鎮合心村稻蝦種養基地,與養殖戶交流,青陽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林其海參與交流。林其海介紹了青陽縣漁業近年在綠色發展、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持續提升的情況。曹煜成表示,體系將持續支持青陽縣發展,建議其發揮當地生態優勢,通過打造特色品牌、優化苗種投放密度、提高病害防控技術、拓展電商渠道等措施,增強產業競爭力。
此前,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對合心村發展作出批示,人民網也報道了服務成效。此次調研是落實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推廣的一稻兩蝦、育養分離、稻蝦鱉連作等相關新技術模式,以科技助力當地稻蝦綜合種養產業升級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