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2024年工作總結大會,全面總結2024年各項工作,研究提出2025年的工作要求和發展思路,謀劃部署全年目標方向和主要任務。所黨委書記程潔作2024年工作總結報告,副所長、紀委書記吳洽兒,副所長張殿昌、黃振環和在職干部職工等參加會議。
程潔書記代表所黨政領導班子作2024年工作總結報告,指出,2024年,在部黨組、院黨組領導下,全所干部職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四個面向”,貫徹落實院2024年工作會議部署和“四個一流”現代南海所建設要求,聚焦漁業科技創新主責主業,主動謀劃、積極作為,突出“以研為本 以創為先”,全面推進科技創新、行業支撐、人才培養、改革發展、管黨治黨各方面工作,圓滿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支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漁業科技自立自強、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持續提升,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了應有貢獻。
一年來,學科團隊建設不斷優化。全所共有7篇學術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6位專家入選2024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1人聘為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1人聘為廣東省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19位專家入選第五屆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名單,完成了新一屆所學術委員會調整;積極培育海水魚蝦工廠化養殖、南海珍稀瀕危動物保護、漁業資源增殖等潛力的所級創新團隊。
一年來,成果產出持續強化。全所發表論文337篇(其中SCI/EI220篇,影響因子10以上7篇);授權專利105件,其中發明專利95件、實用新型專利10件;獲得軟件著作權登記51件。全年制修訂各類標準18項。全年獲得成果獎勵15項次,其中“南海金槍魚類資源開發與利用”成果獲得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完成成果評價1項。取得成果登記證書6項。
一年來,主動謀劃多渠道爭取項目。強化漁業科技研究頂層設計,牽頭組織申報的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得立項。開展農財專項自由履職類項目謀劃和論證,“南海深遠海養殖漁場區劃與開發利用潛力”成功入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個獲得資助。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立項19項(主持12項,參加7項),獲廣東省“百千萬工程”農村科技特派員第二輪重點派駐任務(16個鎮,42名農村科技特派員)和牡蠣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立項。
一年來,成果轉化應用取得新進展。“對蝦設施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成功入選2024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深遠海網箱安全高效養殖技術”被列入農業農村部2024年度農業主推技術。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順利通過現場評審。本年度加工、網箱、資源等領域4件專利實施轉化。抓實“一所一品一業”,以斑節對蝦、卵形鯧鲹、花鱸等為主推品種,深入開展農技服務行動,深化所地所企科技合作,切實支撐鄉村全面振興工作。
一年來,科技人才和干部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注重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持續優化人才激勵和管理機制。完成22名專業技術人員任職工作(正高5人,副高8人)。1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獲得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獲得廣州科技創新南山獎,2人分別獲聘院“英才崗位”A崗和B崗,1人獲“卓越青年編輯獎”,推薦52人入庫農業農村部高級職稱評審專家庫。召開黨員大會補選所黨委委員1名。1名優秀青年干部由院安排在珠江所實崗鍛煉。借調、抽調10余名青年骨干,分別到部、院及地方相關部門協助工作。擇優招錄博士5名。
一年來,現代院所建設呈現新面貌。“國家數字漁業(海洋牧場)創新分中心建設項目”通過竣工驗收,“所區科研用房修繕”和“公共實驗平臺儀器設備購置”項目高質量完成,全所工作環境和科技條件支撐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黨的領導全面加強,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黨組織政治功能進一步增強,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深化,群團組織建設呈現新活力,創新文化建設成效顯著。在強化財務規范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提升綜合管理和服務保障水平、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服務離退休職工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新亮點,確保了科研創新中心工作順利開展。
會議強調,2025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規劃的編制之年,全所上下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和視察廣東和澳門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砥礪奮進,主動擔責,狠抓落實,充分利用地域優勢,積極發揮職能優勢,推動南海所各項工作更好地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扛牢南海所的責任擔當,展現新作為,為推動漁業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廣東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大會還對2024年獲得的各類科技成果獎勵和榮譽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等進行了通報表彰,對春節期間加強安全管理和值班值守、廉潔勤儉文明過節等進行了強調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