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受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委托,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廣州對我院珠江所、中山大學、廣東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華南師范大學、肇慶市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封開縣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等單位完成的“賀江等足類寄生蟲病防治技術研究”進行了現場鑒定。會議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科技與交流合作處調研員周瑞蓮主持,南海所所長江世貴研究員擔任鑒定委員會主任。
項目負責人珠江所鄒為民研究員向專家組作了課題總結匯報。項目確定了危害賀江網箱養殖和江河魚類的等足類寄生蟲為典型海彎水虱,且為我國新記錄種。危害野生日本沼蝦的等足類寄生蟲是急游水虱屬的1個待定種。進行了寄生蟲的生物學和種群生態等研究,發現賀江的典型海彎水虱最大生命周期為1 年,6-7月份為世代交替期,世代基本不重疊。7-12月份是該寄生蟲病流行期。進行了感染宿主的臨床癥狀、病理學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網箱養殖和江河主要魚類均可被典型海彎水虱感染,在富營養化和水流湍急的江段宿主魚類不易被感染。制定并實施了生態防控措施,取得較顯著的防治效果。監測結果顯示,2010 年典型海彎水虱在賀江的平均密度比2007年下降了71.8%,對江河魚類危害有明顯的下降。
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鑒定,認為該項目的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