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在廣州組織召開了由我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和深圳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完成的《人工魚礁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成果鑒定會。
院首席科學家賈曉平研究員代表課題組做了匯報。鑒定委員會經過審閱有關材料和討論,對該項目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形成了鑒定意見,認為該項研究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以下方面取得創新成果。一是研發和建立了人工魚礁工程設計與結構優化技術體系。研究和確定了不同結構礁體抗滑移、抗傾覆、流場形成特征、礁高水深比、極端海況條件下礁體安全性和礁群礁區配置,提出了人工魚礁工程設計與結構優化的技術體系,并得到廣泛推廣應用。二是研究和建立了礁區附著生物生態特征評估方法,探索了基本魚礁構建材料的生物附著效果、附著生物優勢類群及其演變規律、海域環境因子和季節變化對生物附著的影響機制。三是創建了“魚礁模型趨附效應概率判別”誘集效果評估方法。提出了魚礁誘集區、趨附區和離散區的劃分方法。系統研究了不同單礁、雙礁、多礁組合對主要增殖種類的誘集效果,并成功應用于礁群和礁區的優化設計。四是研發和建立了礁區“最適增殖放流品種和最適放流數量評估模型”、“增殖放流效果統計量評估模型”。首次研發了“現場網捕-聲學評估-衛星遙感評估”相結合的人工魚礁效果綜合定量評價技術和礁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模型,從理論和實踐上較好地解決了人工魚礁增殖效果定量評估的難題。五是首次系統集成5項共性技術,形成了我國較為完整的人工魚礁技術體系,并建立了人工魚礁示范區。該體系在我國沿海省市普遍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課題組表示,今后應繼續加大研究力度,進一步完善人工魚礁配套技術體系建設,為進一步推動全國性人工魚礁海洋牧場建設熱潮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