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廣東茂名電白區水產養殖基地,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院級海水池塘養殖生態環境調控創新團隊開展的“高密度對蝦+海水羅非魚異位串并聯的生物絮團零換水養殖技術”試驗示范接受專家的現場測試檢查。專家組來自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茂名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
專家們現場抽查了6號、8號對蝦池和24號羅非魚池,隨機抽樣對蝦和羅非魚進行檢測。所抽查養殖池的對蝦和羅非魚活力良好,體色鮮亮,對蝦個體均重17.4g/尾,平均體長12.4cm,測算單產超13kg/m3,成活率82%,飼料系數1.07;羅非魚個體均重226.2g/尾,平均體長19.7cm,測算單產超8kg/m3,成活率85%,飼料系數0.45,對蝦高產養殖效果明顯。專家們同時查看了養殖記錄等相關資,最后,一致認為,該試驗示范技術通過測試。
該技術由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南海所創新團隊攻關研發,緊緊圍繞“電白對蝦”“茂名羅非魚”等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需求,積極研究探索養殖新模式,以蝦魚養殖互補實現營養物質高效利用和養殖過程零換水的效果,以新技術新模式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科技助力當地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今年是開展試驗示范的第三年,示范點2000m2,南美白對蝦采用高密度養殖模式,養殖密度超過500尾/m2,羅非魚苗經過耐鹽性和饑餓養殖馴化,養殖密度約60尾/m2,魚苗個體均重約7.8g/尾,水體鹽度16-17。經過80天養殖,今年的第一茬養殖對蝦規格已大于30尾/斤,達到出池上市要求。
本次試驗示范的相關工作得到珠海駐茂名電白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大力支持,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SML2023SP236)、珠海粵順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等齊心協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