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2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生態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黔江桂平和潯江梧州江段監測到2尾鳤(Ochetobius elongatus),全長分別為51.2cm和38.5cm,距離上次在珠江中下游漁業捕撈中監測到鳤已有近10年之久。
鳤隸屬于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雅羅魚亞科(Leuciscinae),鳤屬(Ochetobius)。歷史上廣泛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東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由于其具有生殖洄游習性,產漂流性卵,繁殖季節需洄游到江河特定的產卵場才能夠順利產卵繁殖。但由于水利梯級的開發和江河水質污染等原因,其資源量很小,種群近乎瀕危。根據珠江水產研究所近年來魚類早期資源調查監測的結果,珠江中下游每年僅有1~2個批次的鳤魚苗出現,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資源量僅占卵苗早期補充群體總量的0.18%。
珠江所漁業資源生態研究室之前有研究發現,珠江實施禁漁期制度之后能夠有效提高魚類早期補充群體資源量。在全國重視生態保護的背景之下,鳤又重現珠江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目前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現有的生態修復措施對鳤魚資源修復的效應機制應進一步研究,進而可為珍稀瀕危魚類資源的保護提供借鑒。

桂平江段采集的鳤